**第一章 电磁风暴**
\"报告!东南方向发现异常电磁波动!\"
火箭军某部指挥中心里,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。林海的手指在虚拟控制屏上快速划动,三维全息投影中,代表电磁辐射的红色波纹正以惊人速度扩散。
作战参谋赵东阳的额头渗出冷汗:\"电磁强度超过预警值300%,这不可能......\"
话音未落,整座基地的灯光突然剧烈闪烁。林海看到自己的智能手环迸出火花,指挥大厅里数十块显示屏同时黑屏。地板上传来细微震颤,那是备用柴油发电机启动的震动。
\"启动电磁屏障!\"司令员陈建国浑厚的声音穿透混乱,\"通知二号线所有发射单元进入物理隔离状态!\"
林海冲向最近的应急控制台。他的手指在机械按键上飞速跳动,这是基地最后的防线——完全物理隔绝的备用系统。透过防辐射玻璃,他看到窗外夜空被诡异的紫色极光笼罩,那是超高强度电磁脉冲在大气电离层引发的异象。
\"西区三号雷达站离线!\"
\"通信卫星链路中断!\"
\"鹰眼-7型无人机群失控!\"
此起彼伏的汇报声中,林海突然注意到全息投影里有个蓝色光点在顽强闪烁。那是他三个月前悄悄安装在量子通信原型机上的监测模块——此刻竟成了整个基地唯一正常运转的电子设备。
\"陈司令!\"他抓起有线电话,\"请立即派人到b2实验室,量子通信机可能扛住了电磁冲击!\"
**第二章 破茧**
三个月后,林海站在挂着\"长城工程指挥部\"铜牌的深灰色建筑前。晨雾中,他看见自己的白大褂下摆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。这座藏在秦岭褶皱中的秘密基地,即将孕育中国新一代战略防御系统的核心。
\"小林,这是你要的特殊权限。\"陈司令递过一枚龙形徽章,\"中科院超材料研究所、航天集团人工智能中心,三十七个国家级实验室的资源任你调用。但记住,\"老人家的手指在办公桌上叩了叩,\"我们要的不是改良,是革命。\"
实验室里,林海凝视着悬浮在真空舱中的暗金色金属。这是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提炼的新型合金,在电子显微镜下,原子排列呈现出完美的十二面体结构。
\"折射率测试准备!\"他对着话筒说。防爆玻璃另一侧,博士生苏晴正在调整粒子加速器的角度。这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是钱学森学院的传奇,二十二岁就破解了困扰航天局三年的再入大气层热障方程。
淡蓝色光束击中金属样本的瞬间,监控屏幕上的数据疯狂跳动。林海看到电磁波在材料表面分裂成无数道彩虹般的涟漪,就像石子投入布满露珠的蛛网。
\"97.3%的电磁偏转率!\"苏晴的惊呼从扬声器传来,\"比设计预期高出二十个百分点!\"
林海却皱起眉头。在全息建模系统中,他注意到某些特定频段的微波出现了反常共振。这就像在防弹衣上留下了一个针孔大小的破绽,在实战中足以致命。
窗外传来闷雷,秦岭的暴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。林海突然想起大学时导师说过的话:\"最完美的防御不是坚不可摧的盾,而是能让矛自己转向的镜。\"
他抓起电子笔,在悬浮屏上画出全新的拓扑结构。数百个二十面体单元以斐波那契数列螺旋排列,形成类似龙鳞的叠层构造。当苏晴把新模型导入量子计算机时,整个实验室的灯光都暗了一瞬——这是超算中心在调用备用电源。
**第三章 暗流**
\"林工,三号风洞的数据有问题。\"凌晨两点,苏晴突然闯进办公室。她手中的全息平板投射出诡异的流线图,\"昨天15:23分的测试记录显示激波角偏移了0.7度,但原始传感器日志里根本没有这个时间点的记录。\"
林海睡意全消。他调出基地的安防系统,发现那个时间段三号实验区的监控录像出现了37秒的空白。更蹊跷的是,访问日志显示当时有他的权限验证记录。
\"有人在伪造实验数据。\"苏晴的声音有些发抖,\"而且能绕过双重生物认证......\"
林海走到窗前。夜色中的秦岭像头蛰伏的巨兽,远处实验楼的灯光星星点点。他突然意识到,这三个月来项目进展太过顺利——新型超导材料提前量产,人工智能算法一次通过百万级模拟测试,就连最棘手的能源供应问题,也因西北核研所意外突破的小型化聚变堆迎刃而解。